疫情下自閉癥機構的生存——寫給特殊教育圈后浪潮人群的一封信 <自閉癥孩子>
期望在短時間內出名是可以理解的。人要早出名,一個機構(公司)不是。因為流量來了,要轉化成收入,最終還是要靠內容留住父母。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機構都出了兩招,一招叫感恩,意思是這是自閉癥孩子的核心障礙,解決不了。要從感恩的正能量的角度看問題。還有一招就是曲解,把自閉癥康復曲解成孩子認牌、數數、說話等一系列目標。
有很多自閉的父母信仰宗教,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現(xiàn)實中,父母對孩子毫無辦法。他們把改善自己處境的希望寄托在超人的東西上,希望自己的信仰能帶來救贖。
但是,你對一個行業(yè)的了解與你的聰明程度無關。很多時候,這是一個只有時間才能解決的問題。開夜車看報道獲得的所謂見識,其實和看朋友圈的文章差不多。你對整個行業(yè)了解不夠。你如何處理父母的真實需求?如何解決自閉癥孩子真正的痛點?
但是無論是搜索引擎還是貼吧,百度的成本畢竟太高了。這個計算組織提倡早期實踐。
以上都可以做到。不同類型自閉癥的家長會根據需求去找,但最重要的是標簽和愛情或專業(yè)掛鉤。
除了以上正常操作,還有專家另辟蹊徑。她們走過當地的婦保醫(yī)院,請診斷自閉癥的醫(yī)生推薦某個機構或者某個具體的干預方法,或者走了殘聯(lián)的路子。殘聯(lián)直接發(fā)文要求下面指定機構上這門課,而不是要?哼!這種模式太強大了,一般人模仿不來。不過這還是常規(guī)操作,接下來就是神級操作了。
第三階段,大量人才積累的數據和科技成果將發(fā)揮巨大作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這是任何行業(yè)發(fā)展的終極目標。自閉癥最終會趕上各行各業(yè)的發(fā)展速度,體現(xiàn)了科技的價值和力量。
如果從商業(yè)出發(fā),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很簡單的道理。誰給你收入?是你父母!你要解決他們的痛點,必須是實實在在的痛點。就是孩子的進步。不管你還說什么,最后一定會回到這一點。
唯心主義,既不能真也不能假,似乎是一個普遍的理論。然而,它有三個局限性,即循環(huán)推理、解釋性說明和假設結構。
有些人甚至在嗶哩嗶哩上開了一個賬戶,定期發(fā)布一些關于自閉癥的視頻。占領空白制高點的想法還是很不錯的。
你教的好不好,需要長時間的考驗。如果像自閉癥干預這樣一個細分的行業(yè)和操作如此野蠻、快速地鋪開,就會出現(xiàn)問題。
疫情爆發(fā)時,受害最大的是自閉癥機構。不知道這次會有多少機構(尤其是非公機構)倒閉。
可悲的是,這就是ABA的歷程。無數后郎特級教師在阿壩的巖石上拍打著生命的浪花,洋洋自得,不知坑。
我看未必。除了書,他們對自閉癥行業(yè)知之甚少(我說的是行業(yè),不是自閉癥本身)。是的,我知道ABA是一個很高級的東西,但是你要查閱這一節(jié),至少你要了解這一節(jié)涉及的其他一些學科和技術細節(jié)吧?是的,你可以說BCBA很聰明,學得很快。......
這兩年,是試錯的時候。如果你能在投資燒完之前找到真正有價值的長期可持續(xù)盈利模式,那么就有下一輪投資來延續(xù)你的生命。資本的本能就是快速發(fā)展,就像網游里的人民幣戰(zhàn)士。給你買最好的裝備,你就給我打大BOSS,不管你有沒有升級,技能點滿不滿。正如我上面提到的,每一個1-2線城市都有一家機構滿足快速資本擴張的需求。
用兩張火車票學習系統(tǒng)的干預知識固然很棒,但前提是這些知識不能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而且能長期促進和發(fā)掘孩子的潛能。這不是你我能決定的,專家也不能。只有時間能明。畢竟大家都在云里霧里的掙扎。另外,rehabilitator X的創(chuàng)始人是一位自閉癥家長。他怎么可能感受不到父母的絕望?
第二階段是解決目前優(yōu)質康復資源缺乏的問題。粥喜歡喝,但大多數父母連蔬菜湯都喝不上。目前最重要的是滿足家長對優(yōu)質康復資源的渴求?,F(xiàn)階段大概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才能基本解決各地水平參差不齊、人才濟濟的現(xiàn)狀。
本文試圖分析下一個成功的組織需要經歷哪些障礙。
你教過你的孩子摸摸他們的頭,拍拍他們的手,你教過他們大小數字,你甚至教過他們說話。這些都沒有解決真正的痛點。家長需要的是孩子能力的全面提升,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
流量分為家長流量和特殊教育教師流量。家長的流量是基礎,老師的流量有杠桿,所以很多機構不管大小都喜歡發(fā)。一個可能什么都不是,聽幾堂課交錢就能得到。但對于小白家長來說,看到老師墻上貼的那本印刷精美的中英文對照的書,還是一頭霧水,看起來和清華北大畢業(yè)還挺像的。無論什么樣的交通,都要有入口。
某某機構比較有愛心,老師教孩子如何忍耐。但這是一個偽命題。你為父母解決問題,父母會認可你的價值,你應該有品牌溢價。一個組織怎么可能只靠愛賺錢?我們認可的品牌什么時候是愛?源于愛情的永遠不會是好品牌。
所以如果通過群體營造氛圍和幾個大咖專家營造粉絲圈文化,很容易達到類似宗教的催眠效果。自閉癥粉絲圈的繁榮,其實是現(xiàn)實中孩子無力感的反映。
有的機構思維奇特,熱衷于各種公益宣傳,搞各種活動,或者請個大咖來做講座什么的,有的則利用各種渠道幫助大眾消除自閉癥。我不是說這些事情不能做,也不是說不能帶來收益。畢竟社會上捐錢捐物的公益人那么多,還是家長組織和公益組織來做比較好。
從思維層面,機構創(chuàng)始人想通了,想透了,想通了家長的痛點。被市場接受。這也是為什么大一點的機構老板基本都是自閉癥家長的原因。商業(yè)模式必須來自思維層面,方式方法只是幫助,不能本末倒置。
后來是小米做了一個創(chuàng)新,做了一個有內容有熱點的微信官方賬號,才真正成功的讓自己的名字家喻戶曉。但這種模式很難被模仿,成本也不低。僅僅是養(yǎng)一個微信官方賬號,就需要團隊租用工作室來運營。更重要的是,賴斯是記者出身,天生對社會熱點敏感,懂尺度,文字功底一流。
每個組織都需要一個標簽,一提到它就能立刻聯(lián)系到某個關鍵詞。有的以整合為主,有的推廣ABA,有的專注于最正宗的桌面,有的專注繪本和教具,有的專注生活技能。也有特別的,更重要的是,他們發(fā)展了高科技。房間里有攝像頭記錄孩子看人的次數和時間長短。
首尾相接,即道;就父母而言,無路可走。
對于機構來說,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其實就是建立了一個生態(tài)(賈會計:誰在叫我)。
如果機構的教學能給家長足夠的空間去實現(xiàn)他們的心理需求(孩子的進步和恢復),他們就不會進入粉絲圈制造出如此扭曲的粉絲圈文化而被圈外的人嘲諷。所以粉絲圈看似無腦的邏輯,其實在于我們生活世界本身的問題。
如果建立了一個自循環(huán)的生態(tài)粉絲圈,那么產品什么的就無所謂了。不管事情有多糟糕,都會有一大批粉絲為此買單。所以不要看不起第二關。
說起入口,首先想到的就是百度。其實這個圈子里推廣自閉癥的方式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多。畢竟是小眾群體,百度搜索長期被莆田系占據。我印象中百度搜索中嚴重自閉的組織只有森喜朗和星希望。
這幅圖反映了一種宗教心理學在市場營銷中的應用。每個人都在搶購。不,我也要買。我買什么不重要。
不相信我?大家想一想,回想一下,這幾年有哪些廣告充斥著街道、地鐵、電梯?P2P算一個,Luckin coffee算一個。最后都崩潰了。為什么?因為它透露著一種急功近利,只有認真做事,只要不指望一夜暴富,就不會一夜崩。只要你堅持住,就不會死。時間長了,你自然會成為行業(yè)的佼佼者,得到認可。
最直接的問題就是兩個字:缺錢。去年收到父母的學費,覺得受寵若驚,把工資、獎金、利潤都交了,老板卻忘了:這錢不是利潤,是債務。后期需要大量的服務來償還這筆債務。疫情一爆發(fā),負債依舊(有的甚至要退),沒有收入,運營成本也不會少。
說實話,能考上BCBA的人都很優(yōu)秀。一路過關斬將的考試能力,優(yōu)秀的學習能力,豐富的被督導經驗。但是一個新的BCBA真的能解決或緩解自閉癥的痛點嗎?
孩子有沒有進步,1-2個月就能看出來。如果沒有進步或者進步很小,它就會離開你。就算有很大的進步,也會離你而去。機構的目的有點像醫(yī)院,最終目的是把病人變成健康的人。流量只是一種方式,一種工具。要讓消費者或用戶長久記住你,就必須堅持不懈地依靠產品和服務來滿足他們的需求,解決他們的痛點。
任何行業(yè)發(fā)展都要經歷不同的發(fā)展階段,這樣才能逐步滿足用戶不斷變化的需求。自閉癥要有大的進步,要經歷三個階段。目前以米和小米為代表的微信官方賬號,以ALSOLIFE為代表的社區(qū)文化,都在做一件事,就是打破信息不對稱,建立行業(yè)的信息相關基礎設施。
不,愛。專注于“專業(yè)”如何?以前是,現(xiàn)在只能忽悠剛入圈的新爸媽。這年頭,一提到自閉癥專業(yè),就跟罵人一樣。你是少校,你全家都是少校。為什么?請看:
遵循長遠的價值觀,不要被一時、短期的東西蒙蔽,尊重常識。它是一個機構的基礎。雖然,大部分機構做不到。尤其是獲得風險投資的機構,雖然看起來很牛逼,但是有天使輪,有A輪,有B輪,有C輪,然后IPO之路開啟,敲響上市的鐘聲,嫁給白,走上人生巔峰。
很多機構把書當成包裝手段,把包裝手段當成品牌建設。
后來出現(xiàn)了一種聚集人氣的方法,就是在各種自閉癥微信群里舉辦微課,邀請了無數的專家。效果一開始還挺轟動的。后來微課越來越多,大家審美都累了,就給愿意做的人開了一個新的流量入口。比如Tik Tok的Tik Tok,沈陽的油墨商做的比較早,然后是青島的馬志,有魚等等...現(xiàn)在連譯林也開始在Tik Tok上直播了。
廣義懲罰者是與許多限制性/非限制性懲罰者配對的刺激,可以在各種環(huán)境中作為對行為的懲罰。
一個組織的核心競爭力是看孩子有沒有進步。
但是(雖然這個詞總是不合時宜,但是“但是”后面的內容才是重點),好像是幾千萬。其實真的不是燒的。在一線城市一個像樣的場地,年租金200萬,配套的運營團隊老師加上行政,不算保潔小姐,總有60-70人。一線逼新老師最低維生工資必須6000-7000。有一定經驗的話需要8000+。另外,總要有幾個BCBAs撐起門面。一個BCBA一年60萬起步,一年人力資源的支出就幾百萬,更別說教具、出行、水電等費用了。幾千萬的投資差不多要燒兩年。
無論是一個組織,一套干預方法,還是一個大咖專家,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才能讓用戶了解和認可。只靠做一些宣傳迅速積累起來的人氣會很快消亡。
康復老師可能很難感受到家長最初的無力感。這個行業(yè)在短短五年內發(fā)展迅速。雖然會給很多人帶來不適,但行業(yè)要進步,就要完成人才、信息、數據的不斷聚集,這是必然趨勢。
.......這叫逗你。
- 發(fā)表評論
-
- 最新評論 進入詳細評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