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社交。 {湖南自閉癥}
鄒小兵教授和中山三院兒童行為發(fā)展中心一直堅持BSR模式,即:1。以行為治療為主要訓練干預手段;2.以結(jié)構(gòu)化教育模式作為培訓的基本框架;3.把社會交往和情緒調(diào)節(jié)作為訓練干預的核心內(nèi)容,即社會優(yōu)先。
因為,解決孩子的社交障礙,靠的是孩子社會性的建立。社會性不能等同于社會性。社會性要寬泛得多。我強調(diào)的是安全感,自我意識,自理能力,學習能力。這些都是社會性形成的基本條件。有了良好的社會性,孩子才能自洽和諧,人格健全,才有機會真正融入社會。我首先強調(diào)的是安全感,因為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的靈魂。沒有安全感,孩子就處于注意力分散的狀態(tài),自我意識無處可尋。我強調(diào)自我意識其次,因為它是社會性的根源。沒有自我就沒有邊界,沒有邊界就沒有社會性。
但是,我們是父母,我們是這個孩子的終身養(yǎng)育者和監(jiān)護人。我們首先要看的是孩子,他的性格,不能只看病情和分數(shù)。醫(yī)生只能看到病,老師只能看到點,而我們不能。我們應該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待兒童的發(fā)展,我們應該用更人性化的手段來促進兒童的全面發(fā)展。
你好!你的書對我觸動很大。雖然我之前知道接受包容和愛的道理,也知道作為家長,我是孩子和整個家庭氛圍改變的關(guān)鍵,但一直做得不夠好。清明假期看了你的書,尤其是第一本,很有用,摘錄了很多。還把健康、快樂、幸福、自由寫為家人的最高追求目標,裱在家里時刻提醒自己。我比以前更有耐心了,尤其是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我總是鼓勵和安慰他。我告訴孩子,每天和自己比,努力。我們比昨天更好。我媽媽非常為你驕傲,為你高興。這些東西看起來像是魔法,孩子的狀態(tài)和以前大不一樣。另外,你對社交的看法也讓我有了新的認識。我不擔心孩子每次和別的孩子玩的時候有多少參與、投入和跟隨。他開心,愿意和其他孩子在一起,這很好。社交畢竟不是考試。我真的很懊惱以前怪孩子玩的不好,沒有臉面對自己的錯誤和不好的舉動。不過,還好,最近這一切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我的孩子9月份就要上一年級了,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慢慢來,盡你所能去傾聽你的命運。相信會越來越好!最后,再次衷心感謝!
就像我在第五本書里寫的,和一般孩子百分制相比,我兒子5歲只能打30分,10歲60分,15歲70到80分。當孩子只能考30、60、80分的時候,只要我們和別人分享一個百分點,我們就下不去了。因為分數(shù)太低,只能找個生病的理由,然后放棄掙扎或者傷害孩子。我們放下功利心,我們鼓勵孩子和自己比,努力讓今天比昨天更好,相信明天會比今天更好。就這樣,我們走得專注而輕松,一路上坡,看風景,到達目的地。
好了,讓我們回到社會問題。
如果你仔細看了我前面寫的文章,你就會知道,血統(tǒng)孩子的社會性已經(jīng)被打破了。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保護他們,然后加強他們,最后鼓勵他們參選。抱著功利心和考試心態(tài),會做出讓斷骨的孩子跑的傻事。
我之前說過,我們的最終目的是社交,但首先要忘記社交。比如我們教孩子游泳,首先要適應水(克服恐懼和安全感),然后練習肢體動作和呼吸(能力),最后學習游泳。把孩子直接扔到水里,抱怨自己不會游泳,這是有些人的心態(tài)。當然,有些孩子會在水里游泳,就像有些孩子天生就是小仙女,但血統(tǒng)的孩子就不是。他們需要一個長期的適應和學習過程,我們必須尊重這一點。
第二個家長開悟了,她對自己和孩子都有了新的認識。她知道每個人都不一樣,尊重自己,培養(yǎng)獲得快樂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她開始教孩子認識自己的內(nèi)心,了解這個世界,這比執(zhí)著于所謂的社交要好得多,有意義得多。因為心態(tài)變了,她現(xiàn)在很平靜,也很欣賞自己的孩子,他們的家庭都很陽光。在這樣的水質(zhì)里,孩子的自我意識會有發(fā)展的機會,當他有了自我意識,他的社會性就完整了。
我在我的第五本書里解釋說,從表面上看,我的觀點與鄒小兵教授的觀點完全不同,但本質(zhì)上它們是相同的,或者說殊途同歸。為什么?
在這里,我想再次分析一下社交這個詞。
先看三個例子。
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的發(fā)展取決于基本能力,如理解和表達能力。孩子要懂,要會說話,而這些都取決于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如規(guī)則意識,孩子要能跟隨和參與集體活動,必要的模擬和強化會很有幫助;比如觀察顏色的能力,這些都是通過游戲模擬和玩伴互動形成的。同時我想告訴你,孩子社會適應能力的發(fā)展取決于人格塑造。沒有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孩子的人生找不到意義,稍有壓力就會爆發(fā),最終會面臨融入社會的巨大困難。
你好!可以寫社交嗎?最近孩子心情不好。他五歲半,認知良好,語言很少活躍。目前獨立上幼兒園。社交不暢主要是因為對社會規(guī)則認識不足,比如排隊,不拿別人的東西。結(jié)果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經(jīng)常被拒絕。別人來我家,我的孩子可以玩任何玩具,也愿意分享。我們一去別人家,別人家的孩子,這個不讓我家孩子玩,那個不讓他們碰。每次我都教他先征求別人的同意。如果是這樣,他在社會生活中就會長期處于劣勢。不知道是不是這樣。你是想鼓勵他和別人一起玩,還是想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學習,畫畫,玩他喜歡的游戲?在戶外也沒問題,因為一切都是公開的,我們也會告訴他想玩什么就去排隊。但是去別人家玩,你就處于劣勢,主動權(quán)在別人手里。同一樓層有五個孩子,另外四個是一組。我們很難融入進去。我們興趣愛好不同,語言又弱,所以經(jīng)常吃虧。幾個孩子一起玩,我都要看著,怕別人欺負他,他也不會抱怨,也不會狡辯。大人也很累。他們一方面是著急看到自己的孩子融入不進去,因為別的孩子都五六歲了,沒人管。另一方面,又怕孩子受欺負。
第三位家長剛剛從迷霧中探出頭來,態(tài)度剛剛轉(zhuǎn)變了十幾天。她的“孩子的狀態(tài)和以前大不一樣”。這位家長提到了“社交終究不是考試”這一點,這是我一直在跟你說的。我把社交放在四個基本原則的最后,就是讓大家放下功利心,不要用考試的心態(tài)去看待孩子社交能力的發(fā)展水平。如果你急著讓血統(tǒng)好的孩子去考試,你的生活永遠不會太平,孩子的心理健康肯定會出問題。
看到這個“社會優(yōu)先”,很多家長都問過我。鄒小兵教授說社交應該被放在首位,但是你為什么把社交放在四個基本原則的最后呢?
第一個家長,拿自己的孩子和鄰居家的孩子做比較,還是因為自己的孩子融入不了而焦慮,盡管他知道其他四個孩子都在抱團排斥自己的孩子。著急的結(jié)果是“最近態(tài)度有點不好”。這種惡劣的態(tài)度最終會指向誰?他們會對自己的孩子指指點點,指責,抱怨,嫌棄,擔心。這些都是對孩子的二次傷害,水質(zhì)更差。
最近父母一直找我談社交。其實我的四個基本原理的理論已經(jīng)說的很清楚了,具體的思路和方法在第五本書里也有系統(tǒng)的講解??催^也能理解的家長,不要再糾結(jié)這個事情了。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我們家完成了兩項看似不可能的任務。首先是幫助血統(tǒng)的孩子完全融入社會;二是幫助孩子考上好大學。第一個任務,在許多血統(tǒng)的孩子中,只能完成百分之一;第二個任務,即使是普通的孩子,也只能完成百分之一。乘以百分之二,就是萬分之一,萬分之一的可能性,但是我們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我們靠什么?我們沒有秘密或捷徑。我們靠對孩子的愛,靠接納,靠理解,靠保護,靠引導,靠行動走在路上。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我們不推。我們走大路。雖然看起來慢了一點,但是穩(wěn)而深遠。
我在這里解釋一下。
比起和其他孩子一起學習玩耍,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能力發(fā)展更為重要。家長要注意打好基礎,尋找長遠發(fā)展,引導孩子最終融入社會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
隨著國家減負政策的出臺,突然之間,社會上有了哭喊聲,好像孩子不補課就完了?;叵肫饋?,兒子從小基本沒補過課。他不僅沒有補課,我們甚至還有臨時放寬某些科目要求的選項。當初我們不是以高考為目標,而是以健康成長為目標。所以我們以孩子能承受的力度來安排學習,穩(wěn)步前進。小學時是人渣,中學時開始惡補。到了高中中上游,反而在大學進入了前幾名的行列。這就是穩(wěn)定和深遠的好處。前段時間,我和兒子偶然梳理了一下。他在小學、初中和高中都遠遠落后于同學們。曾經(jīng)高不可攀的目標已經(jīng)被踩在腳下,這是給我們走好路,走對路的額外禮物。
社會化,即社會交往,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血統(tǒng)的孩子比較特殊。對于他們來說,社交并不能準確定義他們的能力和需求。我覺得換一個詞可能更合適,比如社會適應。只要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我們的孩子出去玩,上幼兒園,上學,上班,我們就要適應社會,我們就要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鄒小兵教授的社會優(yōu)先,準確地說,應該是指在干預和訓練兒童時,優(yōu)先考慮社會適應能力的發(fā)展。
上面三位家長提到的三個孩子年齡差不多,都是五歲以上,基礎也比較好。都是正常上幼兒園,應該說是輕度的。三個孩子雖然起點差不多,但是狀態(tài)不同,甚至預后也會不同。為什么?因為三個家長的心態(tài)不一樣,孩子的情況也不一樣。就像魚缸里的魚,水質(zhì)好的魚可以活,水質(zhì)不好的魚就會死。
爸爸,你還記得我嗎?我小時候很害怕,所以給你發(fā)了很多信息。隨著你的解釋,你逐漸從不知道的慌亂,到知道后的淡定,再到現(xiàn)在的欣賞?,F(xiàn)在孩子五歲半,上幼兒園中班。我不和老師或者家里的老人聊這個。我就跟他們聊孩子性格溫柔。請反復溝通,耐心等待。我們也努力加強溝通,處理好與老師的關(guān)系。現(xiàn)在的孩子外人看不出來,只覺得他們有點不一樣,學習能力強,好奇心強。我是來給大家留言的,特別感謝大家的正面例子和留言?,F(xiàn)在我對自己和孩子有了新的認識。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為什么一定要堅持一樣呢?養(yǎng)孩子重要的不是學術(shù)水平,更重要的是認識世界??鞓?、堅韌等內(nèi)在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最重要。人生看似短暫,其實考查能力只是開始。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習慣并從中獲得快樂才是最重要的。更早的教會孩子認識自己的內(nèi)心,認識這個世界,可能更有意義。你必須堅持寫作。
鄒小兵教授是一名醫(yī)生。他治療疾病。所謂自閉癥的障礙,或者說它的直接表現(xiàn),就是社交障礙。他提倡社會優(yōu)先是對癥下藥,是有道理的。就像一個老師,他強調(diào)的是孩子的分數(shù),他的教學目的是提高孩子的分數(shù),這也是合理的。
- 發(fā)表評論
-
- 最新評論 進入詳細評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