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行為分析導論(ABA) 1 [什么是自閉癥]
前因是對行為發(fā)生前的環(huán)境因素的客觀描述,包括客觀的物理環(huán)境和他人的行為。如:時間,什么時候訓練;地點,選擇在哪里教;人,誰來教(家長,老師,孩子)。事件或活動,在行為發(fā)生之前發(fā)生并導致行為發(fā)生的事件或活動。在培訓、指導、教學方法、教材等方面。也屬于行為的前因。
這個觀察記錄主要有三個目的:①提高教師對問題行為的觀察能力,因為教師必須記錄問題行為發(fā)生前后的相關行為,所以必須有敏銳的觀察能力,避免遺漏重要信息。經(jīng)常使用ABC行為觀察記錄表記錄孩子的行為,可以有效提高教師觀察的靈敏度和準確性。②提高教師對問題行為的認識。比如自閉癥兒童在什么情況下容易出現(xiàn)問題行為,我們也可以知道環(huán)境中的哪些人、事、物與自閉癥兒童的問題行為有關。③提高教師客觀而非主觀判斷自閉癥兒童問題行為的能力,進而增加其輔導能力。
ABC模式是分段教學(循環(huán)教學)的理論基礎。(原因-行動-結(jié)果)
行為主義者認為,人的行為強度是正態(tài)分布的。大多數(shù)人的行為都落在中心位置。但是,行為太少和行為太多的人只占一小部分。也就是說,正常人會有過多或過少的行為。
正常人也會有太多的行為,比如:有的人在學習的時候喜歡換筆,他換筆的頻率太高,形成了一種過度的行為。通過這種過度的自我刺激行為,他可能會更認真的學習,更投入,學習效率更高。比如有的人喜歡聊天,有的人喜歡運動。這些都可能以過激行為的形式出現(xiàn)。但是,有些人很內(nèi)向。他們不喜歡和別人交往。當他們有空閑時間時,他們呆在家里,不喜歡出去。不愛說話;他們在社會交往中往往表現(xiàn)得太少。
ABC行為觀察記錄表主要是以單個問題行為(目標行為)的觀察記錄什么是自閉癥為什么是自閉癥基礎,教師通過實際觀察記錄一個具體問題行為的發(fā)生。換句話說,老師必須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知道問題行為出現(xiàn)之前發(fā)生了什么,也就是之前的刺激是什么;問題出現(xiàn)后立即發(fā)生了什么,即行為結(jié)構(gòu)是怎樣的?您可以記錄ABC行為觀察表。
3.教授功能性課程。也就是說,在課程選擇中選擇兒童社會生活中“重要”的行為。
當孩子不注意學習時,首先要考慮強化是否有效。應要求孩子再次選擇強化物,以鑒別是否是強化物失效所致。在教學中,要注意強化會隨著時間和地點的變化而變化。如果有必要,自閉癥兒童可以同時服用兩種以上的補充劑。
在教學中,要注意避免一次給孩子吃太多的食物強化劑,以免孩子過早飽腹,進而使強化劑失效。同樣,對于身體強化,也要防止孩子一次玩太久。當強化物失效時,還要考慮強化物是否過于單調(diào),缺乏變化,導致孩子缺乏持久的興趣。
自閉癥是一種廣泛存在的發(fā)育障礙,致殘率很高,病因尚不清楚。因此,目前沒有針對病因的治療方法,只能根據(jù)兒童癥狀的實現(xiàn)情況進行對癥治療,以減輕兒童癥狀,提高其生存發(fā)展能力,盡可能爭取其回歸主流社會。
Lavas于1987年報告了其縱向研究的結(jié)果。受試者被分為控制組和實驗組。經(jīng)過兩三年的ABA訓練,每周訓練40小時以上的實驗組有47%的人智商在100以上,而每周訓練10小時左右的實驗組只有2%的人智商在100以上,而沒有任何訓練的對照組沒有明顯變化。跟蹤研究表明,90%的自閉癥兒童經(jīng)過訓練后效果明顯,1歲2個月是自閉癥兒童應用分析療法進行行為訓練的最佳起始期。后來,McClannahan等人認為這種方法也適用于成年自閉癥患者。
什么是自閉癥20世紀70年代,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拉瓦斯創(chuàng)立了青少年自閉癥訓練計劃,采用分散單元教學法(又稱離散單元教學法),強化理論和簡單祈使句,對自閉癥兒童進行強化行為訓練,后來發(fā)展為應用行為分析教學法。它強調(diào)運用功能分析,從個體的需求出發(fā),采用“A-B-C”模型,即“前因(需求)-行為-結(jié)果”來塑造積極的行為。該方法是目前自閉癥兒童早期教育和訓練最有效的操作方法之一,具有可操作性強、方法簡單的特點。
強化不是獎勵,它是環(huán)境中任何可以增加或維持行為的因素。正常人在工作生活中也是強化的,比如通過努力獲得更多的收入。精心打扮自己后,得到別人的贊美等。在分段教學(回合教學)的操作中,強化是用來“獎勵”兒童正確反應的項目或活動,其特點是多樣性,即任何能“獎勵”兒童的東西都可能成為強化。
在ABC培訓中,前因(具體時間、地點、教材、說明等。)往往是為了讓孩子產(chǎn)生預期的目標行為,然后給出結(jié)果(強化),從而促進目標行為的維持和更多發(fā)生。
4.積極干預的方法。在教學中注重正確的行為而不是正確的行為。所以在訓練的過程中,盡量不要讓孩子有犯錯的機會,及時給予提示可能會實現(xiàn)。
首先要對兒童進行強化劑的調(diào)查和樣品選擇。平時觀察孩子的選擇傾向,提供6個以上的選擇。選擇完后,隨意換個位置,重新做選擇。如果同一個項目選2-3次,本課程的強化就是這個項目。在選擇強化時,還要注意評價是否有效、安全、健康,是否可以做到,即“可實現(xiàn)性”;是否可以控制,即“可控性”。
根據(jù)強化是否自然發(fā)生,可將強化分為自然強化和特殊強化。自然強化是指遵循一定行為后的自然發(fā)生。喝水后口渴感消失。特設強化物是指那些不是自然地跟隨行為,而是人為給予的強化物。比如在ABC訓練中,孩子按照老師的指示觸摸紅色積木后,老師給孩子一塊餅干吃。
當這個課程的強化劑選定后,就不能馬上拿走了。如果是固體強化劑,可以給孩子吃一段時間。如果是食品強化劑,可以給一點,然后馬上開始教。
ABC行為觀察記錄表是根據(jù)行為觀察的概念設計的。a(前因)指的是前刺激(事件),即問題行為出現(xiàn)前發(fā)生的事情,B(行為)指的是問題行為本身,C(共識)指的是行為結(jié)果,即問題行為出現(xiàn)后發(fā)生的事情。ABC的行為觀察法總結(jié)了目標行為、前因刺激、行為本身和行為結(jié)果之間的關系,從而找出行為所代表的功能。
操作條件是指利用或改變環(huán)境因素來提高強化的有效性。比如孩子餓了,食物的強化效果會提高。在炎熱的天氣或孩子吃了干糧后,水對孩子的吸引力可能會上升。你喜歡玩的玩具在你長時間不給孩子后,會更吸引孩子。當孩子聞到食物的香味時,食物對孩子的吸引力也會上升。
2.個性化很明顯。在使用行為分析時,不同程度的自閉癥兒童會從哪個單元、從哪個起點開始學習。
1.這種方什么是自閉癥法將所有個體的復雜行為分解成小單元行為,即簡單行為。小單元行為通過輪教來教,然后復雜行為通過訓練慢慢恢復。比如洗手、扣扣子這些復雜的自理行為都是通過這個程序訓練出來的。
行為主義者認為,自閉癥患者存在行為缺陷和過度行為。行為缺陷是言語交際、非言語交際、獨立游戲(興趣)和團體游戲、自理行為等的接受和表達。過度行為往往表現(xiàn)為攻擊行為、自傷行為、自我刺激行為、刻板行為和急躁行為。自閉癥兒童的治療是通過訓練增加其太少的缺陷行為,同時運用行為方法控制其過度行為。
它是行為的結(jié)果,可以增加或減少行為的發(fā)生。強化(正負強化)可以增加行為的發(fā)生,而懲罰可以減少行為的發(fā)生。(1)正強化是指當某種行為出現(xiàn)時,立即獲得一種強化,這種強化可以滿足行為人的需要,增加這種行為在那種情境或刺激下出現(xiàn)的概率。比如當一個病人遵守紀律,保持安靜的時候,給了他(她)一個喜歡的玩具,以后這個孩子遵守紀律,保持安靜的現(xiàn)象就增多了。(2)負強化是指行為人處于或即將處于厭惡情境,當他采取某種行為時,厭惡刺激會被終止或避免,即當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時,厭惡刺激消失。比如在孩子不遵守紀律的時候,給他惡心的刺激,比如不讓他出去玩,等孩子安靜了,取消惡心的刺激才能出去玩。(3)懲罰是指在某種行為發(fā)生后發(fā)生的事件,減少了該行為再次發(fā)生的可能性。也就是孩子做不好的行為時,惡心的刺激就出現(xiàn)了。比如在孩子不遵守紀律的時候,給他們惡心的刺激(不準出去玩)。
增強器根據(jù)自身特點可分為以下幾種:社交增強器,如鼓掌、擁抱、摸摸你的頭,說“你很棒”、“很好”等;物理強化,如:孩子喜歡的東西、卡片、小玩具等。游戲強化,如:孩子喜歡的游戲(蕩秋千)、玩電腦、看電視等。食品強化劑,如糖、餅干、薯片等。孩子們喜歡的;令牌強化,各種令牌,比如小紅花等。
增強的頻率可分為高頻增強和低頻增強。高頻強化是指一個固定的比例(1: 1),即孩子每答對一次就給一次獎勵。高頻的強化使用是在孩子配合教學的能力較弱,情緒較差,或者給孩子提出新的課題時使用。低頻強化指的是一個變化比(x: 1),即在幾次正確反應后給孩子一個獎勵。低頻強化使用在孩子能很好地配合教學,心情愉快,和孩子一起開展自己喜歡的活動,題目不難,或者孩子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能獨立完成的時候使用。通過強化比的變化,也可以看出孩子合作能力和自控能力的提高。
首先,行為是具體的、特殊的,也就是說行為要詳細、明確,不同人的一個具體行為要一致;其次,行為可見;第三,行為是可以衡量的,行為發(fā)生的次數(shù)是可以統(tǒng)計的。所以,發(fā)脾氣,客氣,難過,都不是行為分析治療中的行為。
為了保證ABC教學的課堂質(zhì)量,首先要選擇這門課程的強化,實現(xiàn)有效強化的原則。①適當性,強化劑要孩子選,孩子喜歡,能真正起到強化作用;(2)伴隨,是指當孩子完成老師設定的任務時,要伴隨強化;立竿見影,當孩子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時,在他行為的3秒內(nèi)給予強化;④一致性是指在針對兒童的ABA教學中,如果有多名教師參與教學和培訓,不同的教師在進行強化時應保持一致性的原則。
頻率屬于少數(shù)人的范疇,但他們的行為也符合以下需求,所以我們認為是正常的。首先,行為過多或過少都不能影響個體學習新的行為,其次,也不能影響個體之前學習的行為,最后,也不能影響個體獨立生活的能力。以上任何一個條件不符合的,都要充分思考。往往那種行為就是問題行為,要進行行為治療。
- 發(fā)表評論
-
- 最新評論 進入詳細評論頁>>